推特发言金句

点击访问:王川的推特

缺乏和(落后的)过去决裂的勇气,本质是因为还没有找到新的发展的增量。

没有找到增量的原因,本质是因为没有理解各种底层逻辑和思维模型。

一旦打通之后,增量自然涌现,不断和过去决裂,就会变成一种不假思索的身体习惯。

AI 和智能机器人的发展,本质就是把越来越多的事情给 "软件化"。

软件化的后果就是这些事情的边际成本无限接近于零,而且具有巨大的扩展性。

接下来的后果是在这种软件化体系上涌现出某种新的垄断性应用,可以捕捉巨大的,现在难以描述和想象的利益。(类似在 tcp /IP 刚发明的时候无法想象理解脸书的商业模式)

但要对此有思想准备,看到端倪之后就能敏感的预测,并遥遥领先的捕捉到这种红利。

如果你没有能力“浪费”几个小时,几天甚至几个月思考和斟酌战略问题,最终你就会浪费很多年的时间。

“人类历史上,再也没有像今天一样,清醒的思考可以带来极高的产出 ;也没有像今天一样,(随波逐流的) 忙碌带来的产出越来越微小。”

“把维多利亚时代的工人的思维模式,带入到一个 (软件吞噬世界的) 无限杠杆的时代, 就好象带着拳击手套参加无人机大战”。

1/ 使用过特斯拉全自动驾驶 fsd 12.3.6 的用户会有这种感觉,就是慢慢对 fsd 的安全性能感到习惯,以至于回去开没有 fsd 的车,反而有一种不安全感,因为人的注意力毕竟有限,尤其是在行人较多情况比较复杂的路口,fsd 在这种情况下可靠性比人高很多。

2/ fsd 可以算是机器人应用的一种特殊场景,但其实复杂度比普通机器人高很多。一是驾驶场景太复杂,二是一旦出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能很大,所以安全性要求很高。

3/ 在特斯拉 fsd 即将推向商用的前夜,可以看得见很多机器人应用的场景,也将很快普及 (五到十年之内),这不仅仅限于送货,做饭,打扫卫生,工业生产,而是所有需要人的物理劳力的地方,都可以/也应该彻底被智能机器人替代。

4/ fsd 和机器人产业的指数增长大发展,其根本意义在于: 人力资源将不再是发展的瓶颈。人多并不一定有竞争优势。智能机器人单位生产成本只会越来越低,它可以提供服务的功能越来越复杂。谁能制造更多的,更复杂的智能机器人,谁的效率就越高,在市场上竞争优势就越大。

5/ 这对社会经济和组织结构的巨大冲击,现在无法完全预测。但很多"人力资源是瓶颈"的时代留下来的经验和直觉,将完全不适用。

有两类事情需要格外关注:

一种是 "迟早肯定会发生,但是如果因为暂时没发生,就假装不会发生而不去准备,那么最终会遭遇重大甚至毁灭性损失。"

还有一种是 "迟早肯定会发生,但是如果因为暂时没发生,就假装不会发生而不去准备,那么最终巨大收益来临时,也只能眼睁睁看着无法捕捉。"

某个做生意的朋友老是爱和我分享一些产品设计,客户体验相关的细节。每次我都感觉有些不太对劲,觉得这些讨论没什么意思,但又说不清是什么问题。

后来慢慢意识到这是一种路径依赖:就是他日常接触和目睹的很多人,都是在一种竞争相对同质化的市场中研究如何发展,因此习惯于/也只能在客户体验的细节上内卷,但在这种方向上钻研总是有很多限制,觉得憋屈,要小心翼翼的让客户满意,缺乏一种格局上颐指气使/做领导者/规则制定者的感觉。

而且这种生意模式一般有增长瓶颈,最好的情况也只能在一个小众市场里小富即安。

这种习惯养成后,会有个大问题,就是真正大的机会来了后,完全丧失识别能力。本来可以通过某个机会迅速实现地位跃迁,真正当上大爷,但是因为习惯于从一些并不重要的细节上判断某个事物的未来前景,真正好的东西来了后,因为不符合其价值观,长期熟视无睹。

而等机会壮大成熟,他醒悟过来,但增长空间变小之后,他又会义无反顾的按照自己的身体习惯,很自然的去在细节上内卷,继续辛苦的做同质化竞争。

1.所谓良好直觉,本质就是对于不同场景下抓重点的能力。

比如说,判断一对夫妻的关系和未来离婚的可能性,一个重点是观察彼此之间是否表露出鄙视 (contempt) 的情绪。一旦这种情绪明显流露了,大概率几年后要离婚,别的东西基本都不用看了。

再比如,看一个投资的好坏,首要的重点是它垄断的程度。如果垄断性不强,那么增长前景,各种技术细节,和估值等等,就意义不大。

再比如,预测一个科研人员或创业者未来成功的概率,一个重点观察他能够"不断试错 - 获得反馈 - 改进迭代"的频率。频率越高,未来成功的概率越高。迭代太慢的人,则希望渺茫,别的细节基本不用看了。

根据我的经验,看一个人 (大人小孩都是这样) 未来是否有前途有潜力,一个关键的观察角度是他的主观能动性。这种主观能动性,还不仅仅是看他是否每天很勤奋很努力,而是要看他持续引入全新的外部资源的能力。这种人往往有一种主观能动性,能屡次以一种你想象不到的方式,引入了你想象不到的外部资源,有几次这样的纪录后,你就知道,此人大有前途,跟他合作也会有前途。

2.身体 (健康) 自由 >> 时间自由 >> 财务自由。

实际上对有心人而言,五年的财务自由 (就是有可以支付五年以上生活费用的储备) 就差不多够了,此后应当严格保持“身体自由和时间自由”绝对优先,在此基础上做一些自己真正有兴趣钻研的事情。

不要被其他人构建的庸俗的"财务自由"概念所混淆视听,而放弃了真正重要的自由。

活得更长的人,可以轻松享受几十年前的世界首富都享受不到的财富。 因此:

不要因为拼命工作而把自己累死,

不要运动受伤,

不要因为周边群体攀比的压力而参与表面风光,但暗中损耗身体健康的活动,慎重选择交往的朋友。

经常看看各种讣告,可以学到不少东西,减少幸存者偏差,降低焦虑。

拼命工作挣钱而不注意健身保养的人,他的隐含假设是:身体永远不会有问题,挣钱的机会不能错过。

但实际操作上:健身和养生很重要,否则会对身体造成难以逆转的伤害。多活二三十年,未来还有大把的,无法想象的,更轻松,赚更大钱的机会,然后可以获得更多资源进一步延年益寿。

每天早上六点钟起来出去锻炼,路上车流仍然稀疏,有一种连绵不断的 “众人皆醉唯我独醒”的轻微的快感。

3.机会成本

对自己感兴趣或者觉得重要的领域,用头部 1%的水准严格要求自己。类似的,对外交往的人,用头部 1%的水准严格筛选他们。对于任何主观客观上拖自己后腿的人,要采取一种六亲不认的态度,拒绝被拉下水,拒绝降低到和他们一样的标准。这样会自动过滤掉绝大多数烦恼。

不断提高自己的机会成本,就是说,一旦发现有效率明显更高的新东西和新价值观,就要毫不犹豫,六亲不认的,抛弃之前的低效率的体系和价值观。因为之前在低效率体系之下会形成一些较为根深蒂固的,但实际已经落伍的情绪记忆和直觉,抛弃起来会暂时有些不习惯不舒服。但不这样做,迟早遭到客观规律的严厉惩罚,这种惩罚甚至可能是毁灭性的。

必须要训练自己把定期断舍离,和落后的习惯,低效率的人事果断切割,变成一种不假思索的身体习惯。

4.健康相关

桑拿在芬兰的普及率非常高。多蒸桑拿会使人内心非常平静,有益心血管健康。蒸桑拿也是需要一点毅力的。我注意到一般过了十分钟以后,人就有点难受,浑身不断冒汗。但有研究表明,一次蒸桑拿的最佳时长为 20分钟。蒸了几分钟就受不了,往外跑,就无法收获桑拿的全部好处。

美国监狱囚犯的健康状况比外面多数人强,尽管他们日常很少见阳光,食物质量也比较差。但有几个关键点: 他们可以一天健身两次,睡眠充足,几乎没有什么焦虑和精神压力 (反正生活不能更烂了).

“无财作力, 少有斗智, 既饶争时。”《货殖列传》里面这三句话,两千年后读来依然震耳欲聋。可以再加一句,把身体练好,多活几十年,“争时”都没有那么紧要了,因为好的机会每几年会飘过来一次,就耐心等待观察好了。

93岁的 clint eastwood 驼背,衰老得不成样子。巴菲特比他小三个月,至今仍然基本腰板挺直。似乎两个人背后的生活方式有某种差异,导致精神面貌的巨大差异。

5.很多人爱问一个“提问只需要五秒,但回答需要五分钟,五小时甚至更长时间”的问题。这本质还是懒惰,不动脑筋,和错误的思维模型。

群众运动,和股市逼空的机制有些类似:只要注入足够多的流动性,并且让这些流动性没有其它去处,就可以在局部掀起滔天的巨浪。

不理解这个机制,从基本面的角度试图做空或者搞套利交易,就和试图与狂热的群众耐心讲道理一样迂腐可笑。

6.观点和决策,很早就被你选择的环境锁定。

试图扭转一个人的观点和决策,很大程度是徒劳的,远不如改变他的环境有效。 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点和决策,很大程度上早已在几年前被他接触的信息质量,所处的环境,所建立的思维模型,行动上投入的各种沉没成本,权衡利弊使用的价值标准给锁定。

而且如果他只是计较反思短期的得失,而不检讨更长期的大环境和生态上的选择,那就永远无法真正吸取教训。 如果他不幸陷入某个局部极值,除非是自己的儿子,否则你不可能自己耗费那么多能量帮他跳出那个坑。

你选择的环境生态,远比你的具体决策更重要。流通不自由资源贫乏的环境里,需要拼命争抢,突破重围; 流动性通畅,资源丰富的环境里,需要等待,和科学的以逸待劳的定位。

把资源贫乏的环境里有效的策略,习惯性带入到资源丰富的环境里,是一个悲剧。反之亦然。

始终警惕防范任何限制流动性自由的约束,才能始终让自己处于资源丰富的环境之内。

资源丰富约束少的环境里,可以有多种叙事并存,互不打扰,井水不犯河水。其他群体的很多争执,可以完全无视,乐作逍遥派。

资源贫乏的环境里,一些关键资源的争夺,冲突不可避免,必须先下手为强。

7.信息决策

多线程增长的过程中,必然会遇到一些瓶颈,遇到瓶颈后必然要调整策略,调整策略时必然短期内会有些窘迫和痛苦。而庸俗或者有敌意的媒体,很容易把这种短期的窘迫,选择性的构建出一种 “江河日下,马上要完蛋”的叙事。这种叙事对于多数普通人也许适用。但对于极少数反脆弱的个体或开放系统,不仅不适用,反而极为可笑。而这些媒体的傻*们,极为稳定的前赴后继,抱团取暖,飞蛾扑火,屡教不改。:)

最后更新于